无忧随笔——记录生活点点滴滴!
您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 > 学生攀比消费何心理?家长怎么办?

学生攀比消费何心理?家长怎么办?

2015-03-02 字号:[ ] 编辑:56hx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名牌控""拼个性""不差钱"
  圣诞节,不少饭店都出现学生三三两两聚餐的情景,一些学生坦言,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用父母给的节日零用钱聚餐或游玩。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高消费主要出于三种心理状态。
  一是出于从众心理,"名牌控"多见。太原大学外语学院第三附属小学校长聂三敏说,如今很多学生中流行一句口号:"要买就买流行的",持这一类消费心理的学生较多,是消费盲目性和仿效性的典型代表。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部分舆论的片面引导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费心理的部分扭曲,在从众心理的"指引"下,学生大多以"用名牌""穿品牌"为荣,完全不顾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二是出于求异心理,奉行"拼个性"。聂三敏分析认为,这种消费心理和从众心理恰好相反,他们一味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认为这样才是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体现自己的特别。这类心理的形成大多是由不妥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三是出于攀比心理,追求"不差钱"。很多学生要求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要高档的,自行车、墨镜等扮酷的"行头"要高档的,电脑、手机、MP4或MP5等象征身份的消费品也要时尚的,同学之间的宴请、过生日、送礼物等"人情往来"也成为一笔不菲的开支。孩子要,家长不买或不给,孩子在同学们中间没"面子",伤孩子的自尊,有的孩子甚至跟家长赌气,更有甚者以不上学相要挟。不论家长如何努力,孩子也不一定满意。

  三句"口头禅"凸显家长错误消费教育观
  "孩子高消费,父母可能是祸首。"一些教育工作者说,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影响,其中家庭教育首当其冲,父母消费的言传身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孩子的消费观,往往一些看似并没有错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却对孩子形成了不良的影响。人们常听到的三句口头禅,凸显了一些家长错误的消费教育观。
  "口头禅"一:"钱是我挣的,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不碍别人的事。"
  太原大学外语学院第三附属小学校长聂三敏说,这句话无异于告诉孩子,消费可随性而为,无需顾忌。只要孩子要,家长都不会拒绝,完全是由着性子来,跟着感觉走,没有方向,没有计划。于是,"社会流行什么我就要有什么"的从众消费,"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攀比消费,"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的求异消费等不当消费习惯,逐渐在孩子身上养成。
  "口头禅"二:"我小时候是苦出来的,不能再让我的孩子受苦。"
  山西省资深教育专家陈茂林认为,很多家长出于儿时的艰苦记忆,希望孩子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却忘记"自古纨绔少伟男"的古训。一味让孩子享受各类优质条件,只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习惯,不知节俭为何物。
  "口头禅"三:"就是我再穷,也不能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聂三敏说,一些西方人的教育观念为"再富不能富孩子",和我们许多家庭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理念形成鲜明对照。无论家庭经济是否能够承担,无论社会的风气是否恰当,无论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家长一律咬紧牙关、勒紧腰带,以满足孩子为己任,其实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父母的行为是伟大的,结局却是可怜的。"因为这种失去理性指导的思维,无意中纵容了孩子盲目从众、虚荣攀比的心理欲望。
  陈茂林认为,就此而言,家长平时在消费方面的言传身教当谨言慎行,若任由孩子享受性消费失控,不但会贻误学业,还会让孩子养成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变成让人深恶痛绝的"花花公子""花花公主"。
  专家建议,家长应从四方面引导孩子形成科学消费观教育工作者认为,青少年正值价值观、消费观养成时期,其消费主要是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而非享受性消费。具体来说,家长应从四方面引导孩子逐渐形成自主而科学的消费观。
  首先,精神性消费。"家长从小就引导学生买书、买杂志等精神性消费。"太原大学外语学院第三附属小学校长聂三敏说,有一位家长从小就给孩子买了个书架,要求孩子一个月买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培养孩子读书看报的习惯。结果,孩子用零花钱一本一本地积攒,长大了就有了一批相当可观的藏书。孩子从小自己买书自觉读书,对孩子的发展会有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一生。
   其次,发展性消费。聂三敏建议,家长可指导孩子把零花钱省下来交书本费,买参考书。学生自己交学杂费并报名求学,会更加热爱学习,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加懂得学习消费的价值。
  聂三敏举例说,她一个朋友从小就给孩子单独开一个存款折子,孩子的压岁钱、收到的贺礼都会一文不少地存到上面,平时的零用钱也会定期打入其中。孩子用"自己"的钱上兴趣班,用"自己"的钱交书本费,孩子用"自己"的钱买书买用具,孩子交钱时的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孩子从小就很会理财,学业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其三,交际性消费。"同学间的交际性消费已成为一些孩子、乃至家庭的不小负担。"聂三敏认为,让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钱来买礼物,让其渐渐懂得量入为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送礼,往往就不会大手大脚,孩子以自己的名义送礼,就会逐渐学会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礼品。这种消费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更有积极意义。
  其四,道德性消费。聂三敏说,家长可鼓励孩子省下零用钱支援灾区,捐献给"希望工程"。现在仍有不少学生碰到学校里组织捐款活动,就找家长去要钱,由于钱是从家长那里要来的,捐出去也不会让孩子有深切感受。
  "如果引导孩子用自己省下来的钱来募捐,献爱心,高尚的道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他们的身体里血液里,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分。"聂三敏说,汶川地震后,有两位同学搬来了自己的储蓄罐,把罐内从小积攒下来的几百元零用钱全部捐献了出来,其中一位同学还在家长的帮助下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将所有"钢镚"百个为单位扎成捆,其价值远非储蓄的几百元钱,对孩子产生的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若有疑问,不妨搜索一下:
转载或变相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化学(www.56hx.cn)谢谢!!
0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