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随笔——记录生活点点滴滴!
您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 > 开展高参与的课堂教学尝试

开展高参与的课堂教学尝试

2015-03-20 字号:[ ] 编辑:56hx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开展高参与的课堂教学尝试
 
福建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缪珠团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才能改变课堂中常出现的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昏昏欲睡的状态?如何才能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每节课都吸引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展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赏识学生,让学生有信心和动力参与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一大部分学生所养成的习惯不好,基础差,缺乏成就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有信心学生才有追求、有动力参与课堂。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赏识,有时同事或领导一句肯定的话语可以让我们兴奋好一阵子,何况学生呢?我尝试对学生关心、宽容、尊重,多找他们的优点,来唤起他们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例如,我有针对性、有效地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帮助;随时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性格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甚至每节课创设条件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有进步就多给予肯定,让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有时轻抚一下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背,甚至一个赞赏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发自内心的鼓励。课堂组织形式尽量多样化,如请学生当小老师、分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发言踊跃,得分高的小组给予奖励;给课堂上表现突出、进步显著的学生写些鼓励的评语放入他们的成长档案袋;等等。通过这些尝试,我让学生从多角度取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机。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这种师生关系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有转变角色,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当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尊重每个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良好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高见”,才能将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参与课堂教学。

三、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乐于参与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要求创设学习情景,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在新课引入时创设些能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这些情景素材包括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图片、多媒体资料,甚至是实物。如《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我以“魔术”表演引入新课:“将一朵紫色的康乃馨花浸入无色溶液(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很快变出一朵漂亮的黄花。(如将花瓣上薄膜除去变化更快)”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又以波义耳偶得酸碱指示剂的故事为背景,设置问题情景:“如果是你发现紫罗兰碰到盐酸后变成了红色,你接着会怎么做?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实际情景的创设,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素材,重视营造教学情景,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活动形成前提,对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十分必要。有时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一经形象化后,一点即通。如学习“原子结构”,大部分学生就是不明白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大部分α粒子笔直穿过金箔,少数α粒子穿过后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来。这时我拿起一小截粉笔头,做了个向窗户外抛掷的假动作,问学生:“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学生马上回答:“碰在窗户的栅栏上被弹回或笔直穿过。”同时学生也明白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在创设情景时,如能够运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情景,密切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科技发展中的新成果等,学生会更乐于接受。如在复习课上,我运用了有一天晚上福建电视新闻台的报道:宁德市铜罗湾一段河面上出现大量的死白鲫鱼,市民怀疑是附近的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对河水造成的污染引起了大量白鲫鱼的死亡。问:以同学们所学的知识,有办法帮助当地市民鉴定河水有没有受污染吗?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学生兴趣很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技能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乐于参与说明他们有兴趣学习化学,但还必须具有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有效参与课堂,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原有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依赖书本的习惯,到初三末才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是极困难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了解和掌握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必须从每次教学活动做起,须长期不懈地努力。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刚开始时,学生做实验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做着玩,这时必须引导学生研究。如“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让学生猜想:吸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针对初三学生,特别是像我校的农村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不爱思考,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规范地填写实验报告,并督促学生养成对实验结果进行评论与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的同时就会慢慢形成研究物质性质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五、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

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为学生阅读、思考、练习、发问、讨论、发表见解留下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创设更多机会,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发问、质疑。毕竟学习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先建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何况班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课堂节奏过快,必将使一部分学生无法思考和发问。曾听过一节课,授课教师采用竞答加分的方式做课堂练习,这本是种好方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教师读题让学生举手抢答,班上三五个优等生抢答了所有的题目(共10题),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回答了4题,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而班上大部分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听明白。本人觉得授课教师如能将题目打出字幕或放在展示台上让学生阅读完题目后再开始抢答,则可给学生思考留下时间和空间,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吸引学生参与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职责已由知识的传授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处理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知识,既能把知识要点简明扼要阐述清楚,又要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照本宣科,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已无法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好的综合科学素养,能熟悉大量与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人文有关的化学知识,并有能力以这些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科技及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学会用科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亟应扩大知识量,改进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研究、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此我除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实验教材、经常阅读相关专业杂志外,还留意从自然和社会上撷取、学习、收集、扩充教学信息资料,包括网络以及其他各种媒体、影视资料等,如CCTV2、CCTV10、福建教育台等都有许多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交流、环境保护主题、环境污染主题等教学资源。

通过一年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从课堂上基本看不出哪些学生是后进生,学生的表现常常令我惊叹。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学生收集、整理出的化学小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包括:燃料危机、燃料污染、矿物燃料行情、乳化提高燃料的燃值、开发新能源、用酒精做燃料等有关报道。有学生参观海沧嵩屿火电厂后,提出:火电厂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何不回收做工业原料?甚至有学生设想在中山路这条行人密集的街道的地面上安装一种设备,通过行人行走时的压力来作为动力,用以发电或在火车站等车辆集中的地面下安装设备,通过车辆的重力来发电。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学生用杜鹃花汁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甚至奇怪教材为何用紫色石蕊试液而不用杜鹃花汁?可以说,新课程的教学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和学生,促使我必须自我提升,与学生共同成长。


若有疑问,不妨搜索一下:
转载或变相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化学(www.56hx.cn)谢谢!!
0

    相关推荐

 

随笔